但凡做强、做大、做久的企业及企业家,大都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有的老板,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思维训练;有的老板虽然没上过大学,但却悟性极高,善于从实践中总结,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归纳、推理、演绎。由于思辨力贯穿于企业家及管理层的决策过程,企业经营往往较为理性和审慎,不冲动,不盲动,如胡适所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凡事多方权衡。他们由于这种科学决策,而让企业如稳健的航船,在抓住机会,规避风险的同时,不断地把企业做强、做大。
思辨力来自哪里呢?我认为,应来自于企业家或决策层的经历,比如,见多识广;视野,比如,考察过发达国家;信息来源多,比如,多方佐证而不偏信,还有就是科学决策重中之重的逻辑。
由于有了逻辑,企业老板才有了决策的基础,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甄别真假商业机会,避开陷阱,不随大流,保持清醒的头脑及行为,并形成一种习惯。
不懂逻辑的企业或老板,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只要结果,不问因果。老板认为,产品既然生产出来了,销售人员就必须把产品卖出去,销量就应该像火箭一样蹿升,也许他们压根就没考虑,销量提升的前提是品牌、品质或独特的产品性能、服务等等,不考量产品适销性这个前提,其实是舍本逐末。

盲目追求短、平、快,不重视过程与积累。近现代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之所以乏善可陈,原因固然复杂: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教育模式等等,但由其导致的基础学科,比如数学、逻辑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等不牢固、不深入,造成全民创新力不足,一些高科技企业甚至对于诸如芯片等高端配件供应严重依赖。只重视应用,不重视原创,造成企业受制于人。懒惰,是人的天性,追求“来钱快”,让很多企业不能安心原创,也只能靠山寨、仿冒而难以久远。
问题反复出现,从不深究原因。有的企业,同样的一个问题,比如,产品质量问题,反反复复多次出现,造成大量资源损耗,市场声名狼藉,客户及营销团队叫苦不迭,但老板从不刨根问底:是流程、管理出了问题,比如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还是采购环节或原材料出了问题,抑或是设备老化与生产不匹配等等。不追根溯源,不挖掘剖析,并予以从“根上”解决,不归纳总结,同样的“故事”,总是时不时地上演,企业改善与精进,根本无从谈起。
不是企业不努力,而是对手太狡猾。一些企业销量下滑,老板不从自身查找原因,而却是把外部因素,包括竞争对手,作为企业经营不佳的关键因素。殊不知,内因决定外因,如果你的产品不断追求创新,引领市场发展,团队及营销又做的很棒,我想,是没有多少因素可以阻碍一个企业正常发展的。

此外,还有诸如企业政策前后矛盾,朝令夕改,人治而非法治……
那么,逻辑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事情的因果规律,就像佛家所说:“凡事有因果,万事有轮回”,种因得果,至于好坏,都是自己造成的。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没有逻辑学做基础,企业思维,往往就会处于混沌的状态,就难以理出合规、合理经营的头绪,以及未来发展的可预期路径,就会出现到处乱撞,又到处碰壁的状态。企业走不出这个怪圈,就会四处打转而停滞不前,直到有一天,企业最终停摆。

懂些逻辑学有什么好处呢?

我先谈谈我自己。回顾我这么多年来从事营销、管理与咨询培训的经历,受益较大有两个选择:一是离开企业受邀到一家知名的营销咨询公司任职,虽然才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咨询公司系统化思维与工具,让我十三年的职业经历得以提炼和升华,并把很多碎片化的经验、方法,用一条思维的轴线给串起来,从而具有了系统、多元、发散、逆向等思维,让我后来在考虑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从系统性的高度,来去审视、看待事物。二是在考取研究生时,对于当时考试内容之一的逻辑学的学习。逻辑,是研究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的学问,其中学到了诸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思维。此时,再去观察或分析一些现象,顿有一种豁然开朗或柳暗花明之感。逻辑是一个好东西,能够让你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而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人,也会活的更加通透与练达。

华为任正非是懂逻辑的,他知道通过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论,抓住与满足人的五大需求,把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做好产品与服务,通过狼性管理做好营销与市场,最终通过卓越的团队——卓越的产品——全球市场——行业领导者之一——不断壮大精英团队——扩大产品线——深耕市场——行业第一……这是一个良性的闭环行动,也是华为逻辑思维的完美呈现。

懂逻辑,会让企业家增加思辨的精神,明晰做事的次序和因果关系。现实当中,有很多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经济疲软、新冠疫情反复等双重冲击下,原本就动力不足的企业彻底熄火,一些企业家只考虑到经济、疫情等客观因素,而缺乏对企业战略、产品力、团队力、营销力、服务力等核心竞争能力搭建与储备。他们也许不知道,同样面对诸多的内外部经营难题,仍然有一些企业逆势飞扬。不久前,我在湖北宜昌给一家农牧企业授课,总经理告诉我,2021年,企业实现了66%的市场增长,再联想一下疫情后两年来培训过的其他行业、企业,保持两位数以上销量增幅的企业不在少数。这家企业,重研发与营销两个端口,通过产研学与大力度的研发投入,企业的产品领先市场,因为功能强,而价格高,因价格高,而让企业、客户都有较大的赚钱空间,因为企业盈利水平高,又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与营销,企业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就是逻辑的概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又不断地被市场淘汰,或自我消亡。有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年。为什么很多的企业会倒闭呢?我们用逻辑的概括思维,分析一下,会发现,在中国引入市场经济后,因为有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大家纷纷投入商海。由于当时物资紧缺,只要能够拿到一些紧缺物质或商品的,都能够快速发家。但这种致富或暴富,是靠一部分人的胆大,诸如“我是流氓我怕谁”,或靠一部分人有强大的背景或关系,比如当时出现的一个名词叫“官倒”,而掘得第一桶金的。而后来这些靠胆量和机会发展起来的企业中的相当一部分又都慢慢消失了,为什么?市场变了,光凭胆量已经不行了,经营企业还需要眼光、格局、市场能力。运用逻辑,一定要学会追问。

由此,我们也可以归纳和推理:除了垄断型企业外,企业可以分为机会型、能力型,机会不常有,所以,光靠机会是行不通的,要想长久经营,必须在利用机会发展起来后,转化成能力型企业,通过企业内外部核心能力的打造与提升,全面构建企业市场竞争力,这样的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

就像一些“名牌”企业也会倒塌一样,也许是企业没有遵循“品德、品质、品牌”这样的一个因果关系,只重视广告与营销,而忽略了营销的根本——产品品质。产品品质从何而来?得益于企业、企业家的道德感与诚信,或者叫商业伦理,也就是好品德,才有好品质,好品质才有好品牌。几年前,我在深圳培训一家著名软件企业,这家公司在全员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走正道、行王道”的文化。也许正是因为这家企业懂得经营的底层逻辑,它才成为了行业的第一名。


--德国宾克门窗五金
--宾克五金让门窗更时尚
--门窗五金